珊瑚知识----谈谈天朝上国的红珊瑚情缘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耕国家,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国民的普遍生活状态,但温饱解决的情况下,追求美的心态是一样的,美人美酒美食其次还有美丽的饰品。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地中海周边城市逐渐发展成了珊瑚加工雕刻的中心,珊瑚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通商夷道两条路线向东方传播,逐渐进入中国。中国疆域广大,物产丰饶,但珊瑚多来自遥远的异邦,十分罕见,尤显珍贵,所以被少量权力阶层所喜爱。
《汉武故事》有云:“前庭植玉树。植玉树之法,茸珊瑚为枝,以碧玉为叶,花子或青或赤,悉以珠玉为之。”三国时曹植诗曰:“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想来当时人们都视珊瑚为植物,并认为值得以明珠和美玉来陪衬它。
西晋权臣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他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事到如此,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故事虽然是讽刺那些达官贵人不体恤黎民苦难,反而寻欢作乐,无责任感,但是,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珊瑚就是富贵的象征。
唐代诗人薛逢曾专门赋诗,盛赞唐代仕女们头戴珊瑚风情万种的样子。宋代珊瑚用途相对固定,体型大而完整或外形破损较小者,通常作摆件陈设于厅堂之上;残损严重、质次者,取其枝丫制成小件装饰个人。明代起,皇城中调协专门收藏金珠、玉带、珊瑚、宝石等的仓库,文华殿便是明代的皇家珠宝库。
北宋非常流行珊瑚笔架。大书法家、收藏家米芾,从故相家中收得这样一只珊瑚笔架,激动地画下它的形状——就是书法史上的丰碑《珊瑚帖》。在珊瑚帖上,米芾不仅把珊瑚笔架与六朝名画张僧繇《天王图》并列,还为之赋诗一首:
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
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特别是到了清朝,清政府将喇嘛教奉为国教。满清的皇帝将众多西藏的喇嘛以及蒙古的喇嘛请到皇宫里,视他们为国师。清朝政府要求,所有的皇子都必须接受和信奉藏传佛教。这样一来,皇子们就会像喇嘛一样把佛珠戴在身上,虔心修行念佛经,念佛经的时候手里必须持有佛珠,而佛珠当中的最高级别就是以红珊瑚制成。
当清朝的臣子和平民百姓看到皇宫里的皇帝和皇子们都戴着红珊瑚佛珠,他们也跟着一一效仿,把珊瑚佛珠佩戴在身上。一时间,红珊瑚风靡了整个北京城。皇帝看到这样的景象大为震惊,朝中官臣和市井百姓怎么可以同皇室子孙的穿戴一样,不仅乱了尊卑,更乱了身份。所以,清政府就颁布了严格的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上朝穿戴的帽顶及朝珠系由贵重红珊瑚制成;皇帝祀日要挂珊瑚朝珠;后妃们的领饰、朝珠及冬朝冠上均不得缺少珊瑚饰品;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等均不得使用和佩戴红珊瑚。就这样,红珊瑚成了皇室高贵权势身份的象征。
故事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但有关红珊瑚的情缘却远没有终结。随着红珊瑚文化在中国以及欧洲、印度、印第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人们对红珊瑚更是喜爱有加,称之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到了现代,我们把珊瑚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赋予其蕴含生命的真意!
图片来源:网络